2010北京自助旅遊 第四天 紫禁城
由於昨天比較晚睡,大家今天八點多才起來吃早餐。今天是北京最後一天,大家還是想悠閒先吃個早餐,不想急忙趕行程。
下圖就是前廳和起居生活區隔的的門和圍牆。
下圖就是前廳的建築,也是餐廳和廚房(現在的)
進入後,雖然已經快九點,但還是有不少人。可以看出這間店的遊客以老外為主。
我們邊吃早餐,邊商量今天的行程。因為飛機是晚上八點多,我們應該下午五點左右回到這拿行李後坐直接坐計程車到機場比較快。
但是可能在紫禁城只有約五個小時可以逛,是否可以逛到珍寶館和鐘錶館就看時間是否來得及。
吃完早餐已經快十點了,雖然已經沒供餐,但是還是可當作看書上網的地方。
我們住的地方離故宮神武門很近,所以我們先辦退房後,把行李寄在櫃檯,我們走路到神武門(故宮的後門),從神武門進,午門出,和一般參觀路線相反,但可和團客錯開,人會比較少。
我建議大家租自動語音導覽器,押金100元,租金20元,即使沒有專業導遊,但你走到一個地方他就會自動講解,可重覆聽,有小地圖讓你知道那些地方你沒去(去過講解過會亮紅燈),內容還不錯,至少比我後來2013年參加公司部門旅遊的當地導遊講解的還好。
由於照片是時間倒過來,整理蠻花時間,還有點錯亂,先說明我們十一點多到神武門,到天安門已經下午四點多了。但是本篇遊記表述是以一般中軸線參觀的方式表達,即天安門進神武門出。
下圖就是天安門,大陸國慶閱兵就在這。
故宮是怎麼來?北京城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西元1406年,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落成,西元1421年(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明朝正式完成遷都,故宮內現存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
順治元年至順治十四年,重建了午門、天安門、外朝前三殿,將位育宮恢復為建極殿、並改名為保和殿,並對位於內廷、東路、和西路的建築造了一番整修。康熙六年重建端門。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開始重建紫禁城其餘被毀部分建築。
於乾隆帝即位時,此後六十年間開始對紫禁城進行大規模增建和改建。但是到了1813年(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教徒林清率教曾眾攻打紫禁城,有部分毀損。1886年(光緒十四年)太和門發生火災,由於救火設施不完善,大火燒了兩天,貞度門、太和門、昭德殿被焚,直到光緒二十年才修復完畢。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紫禁城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日(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開始對民眾開放,這也是故宮博物館的緣由。
紫禁城也就是故宮博物院的所在地,是大陸國家一級博物館,與俄羅斯埃米塔什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並稱為世界五大博物館。曾經在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十八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一千五百萬人次,據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
進入天安門後,第二個城門是端門。下圖是端門。
從端門進入後,走一段路會看到另一個門,午門,午門前是賣門票及租導覽器的地方。
下圖就是午門,中間區域有點像甕城。
從下圖午門入口進,算是正式進入紫禁城。推出午門斬首,這句常聽到的台詞,意思是拉到皇宮外再砍頭,一般是菜市口才是斬首的地方,並不是在午門前砍頭。
過了午門,一入眼廉是金水橋。
一過金水橋是一個很廣大的廣場,古時皇帝在廣場閱兵應該很壯觀。
從廣場回頭看午門城樓,如果可以上去,在上面拍中軸線會是以往拍三大殿成一排的畫面。
金水橋橫跨的是紫禁城內唯一的河流。
另一個角度的午門背面。
下圖就是太和門,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
不同角度看太和門,也可看出太和門前的廣場真的很大。
太和門是自天安門從南向北進入紫禁城時經過的第四道門(前三道依次為天安門、端門、午門),現存看到的太和門是光緒年間重建的。
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幾乎像一個大殿。
明初稱「奉天門」,後改稱「皇極門」,清朝時稱正式稱「太和門」,全高二十三點八公尺。明朝規定,文武官員每天拂曉在奉天門早朝,皇帝也親自到此處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稱為「御門聽政」。
清初,皇帝曾在太和門受朝、賜宴等,但御門聽政則改在乾清門舉行。
太和門前二旁的建築
從太和門前往前看右邊廣場。
太和門前的銅獅子。
進入太和門後,就是三大殿之一的太和殿。
太和殿就是俗稱「金鑾殿」,明初稱「奉天殿」,後改稱「皇極殿」,清朝時正式改稱為「太和殿」。
據說「太和」二字取自《易經》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一句,是說宇宙間一切關係都得到協調的意思。
太和殿建在有漢白玉圍欄的三層高大露台上,為「前三殿」之第一殿,殿高三十五公尺,面積2381平方公尺,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木結構宮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為中國古代殿宇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頂。
檐角有十個走獸,為中國古建築之特例。
太和殿前計時的器具,日晷。
太和殿是新皇帝登基、頒布重要詔書、「金殿傳臚」(公布新進士名單)、派大將出征以及每年元旦節、冬至節、皇帝生日等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
太和殿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建築結構的大殿,之前有好幾年時間在整修上漆,到了08年奧運前才完成。整修完後門就沒全開(二側門關起來還用柵欄隔開),只開中間的門,大家要排隊才看得到一下下,不好拍照。
太和殿側面。
可以看到最近完成的金漆,真的是雕樑畫棟。
太和殿的後面。
太和殿再往下走,有一個小殿是中和殿。
下圖就是中和殿,面闊、進深各3間。四角攢尖頂。內設寶座。
中和殿在明初時稱為「華蓋殿」,後來稱為「中極殿」,至清代時正式稱為「中和殿」。袁世凱登基時一度改名為「體元殿」。「中和」二字是說凡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才能使各方面關係處理得協和調順,符合中庸之道。
中和殿,主要是皇帝參加大典前先在此休息,或由近臣演習禮儀的地方。
從另一個方向看中和殿,
後面就是剛剛經過的太和殿,可以看出中和殿真的二大殿中間的小宮殿。
一走過中和殿,映入眼簾就是保和殿。
保和殿在明初時稱為「謹身殿」,後稱「建極殿」,清朝時正式稱為「保和殿」。袁世凱登基時一度改名為「建極殿」。「保和」二字是說要保持事物間的協調關係。
保和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
據說保和殿原是宴請外藩王公大臣的場所,但從乾隆開始,殿試由太和殿移到這舉行。
這裡就是從乾隆開始,對所有及格士子進行殿試,選出狀元的場所。
出了保和殿,繞到後面,就是外庭與內庭分野的地方,算是乾清門前的大道。在保和殿後的臺階上,可以遠眺四方。
下圖就是乾清門前。
下圖是保和殿後右側,右側的門,可以通往東六宮。
保和殿後的石雕,它的珍貴之處在於是整塊石雕刻而成,明初建城就有,乾隆時,鑿去舊有花紋重新再雕刻成。
站在乾清門前往東側看。
站在乾清門前往西側看,首先會看到軍機處。
雍正十年(1732年)三月,正式定名為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並由禮部鑄造印信,用「辦理軍機印信」字樣,「並行知各省及西北兩路軍營」。
由於軍機處本是一個臨時機構,它擺脫了正式官僚體系的壅滯、繁瑣的毛病,直接秉承皇帝意旨,非常適合皇帝加強君權的意願,所以,在西北準噶爾戰事平定之後,按理應裁撤軍機處,但結果非但不將其撤銷,反而進一步擴大了軍機處的權力,使其超越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成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
真實的軍機處很小也很平凡,一點也不奢華,說白一點,在這辦公那些軍機大臣應該是很不舒服。
下圖這是養心殿東暖閣的畫作,是雍正以康熙帝自勵。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這二句話評論清朝的皇帝到嘉慶皇帝還適用,清朝的皇帝養成真的是很辛苦,每天可能睡不到四小時。
下圖是軍機秘匣的寄送裝置。
還有展示一些軍機處文件。
下圖就是乾清門。從這進就是內廷開始。
乾清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在清朝,這裡是皇帝「御門聽政」的地方。
據說「御門聽政」由太和門改到乾清門的慣例是始於順治帝。御門聽政一般在早上8點開始,聽政時皇帝坐在乾清門內的臨時座位上,前來奏事的官員跪在門口向皇帝報告,然後皇帝作出決定,稱為「降旨」。奏事完畢後,大臣從東面的台階退下,然後輪到下一位官員上前。
在清朝歷代皇帝中,康熙帝是採用這種形式處理政事中最為勤奮的一個,在位期間,他除了春夏秋到暢春園和避暑山莊「避喧聽政」及木蘭秋狩的時間外,居住在紫禁城的時間,扣除冬月幾乎天天到乾清門聽政,直到他年老。
康熙作出的不少重大決定都是在乾清門聽政時決定的,雍正、乾隆以後,改在圓明三園的「避喧聽政」的時間多了,清帝居住在紫禁城的時間不多,聽政次數也日漸稀少,直到咸豐帝的時候,聽政活動結束。
下圖是乾清門內部,真的只是門,雖然有一空間,但只能擺放臨時皇帝座位,和小宮殿是不同。
從乾清門到乾清宮是有一段距離而且是有條步道連結的,兩側是寬闊的廣場。
乾清宮前的廣場。
下圖就是乾清宮。乾清宮與坤寧宮分別為傳統意義上的帝、后寢宮。
乾、坤分別為《周易》中的卦名,乾表天,坤表地。《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是謂「乾清坤寧」。「乾清」為天有道,則星斗不亂、四時有序的寓意。
皇帝寶座設在明間正中,上方懸掛「中正仁和」匾(雍正帝題)。寶座後屏正面兩側有對聯「保泰常欽若,調元益懋哉」(乾隆帝題),
乾清宮的尺度比太和殿小很多,乾清宮的檐角置有只九個脊獸,檐下上層為單翹雙昂七踩斗栱,下層為單翹單昂五踩斗栱,飾有金龍和璽彩畫,安有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門窗。
乾清宮於康熙十九年再次重建時,同時間太和殿等建築遭火災,因大木難尋,縮編每間寬度,面寬由七間改為九間,但仍作為皇帝寢宮。
自雍正皇帝移住養心殿後,乾清宮即改作皇帝召見廷臣、處理政務、批閱奏章、接見外藩屬國陪臣、歲時受賀、舉辦宴筵的場所。
明朝時乾清宮原是掛「敬天法祖」匾,清朝時改掛「正大光明」匾。
匾上「正大光明」四字最初是順治帝手書,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曾臨摹,目前的版本是乾隆帝臨摹的。
寶座兩側柱子上懸掛乾隆帝臨摹的康熙帝御題對聯:「表正萬邦,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典,無輕民事惟難。」
上聯意思是:皇帝是「萬邦」之表率,需謹慎修身,一心要持之以恆。下聯意思:要弘大五典五常,維繫倫理觀念,不要輕率處理民眾力役之事,要慎重考慮其中的艱難。
該對聯後側的柱子上另有一副乾隆帝御題對聯:「克寬克仁,皇建其有極;惟精惟一,道積於厥躬。」
乾清宮也是清朝皇帝停靈、暫厝梓宮之處。世祖、聖祖、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均停靈於乾清宮。停靈時間長短不一。按規定儀式祭奠後,再轉停到景山觀德殿等處,最後選定日期出殯,葬入清東陵或清西陵。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曾經下詔,密建皇儲的建儲匣,即秘密選定並御筆親書的寫有皇位繼承人名字的文書,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放在建儲匣內,存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面。於皇帝皇帝死後,在王公大臣的見証下打開建儲匣核對,由秘密指定的皇子即位,此為秘密立儲制度。
但這制度到咸豐帝時,因咸豐帝只有一個兒子而無法執行,之後的同治帝和光緒帝也無子,故到清朝結束即未再執行此制度。
這正大光明匾功能好像只決定了雍正,乾隆及嘉慶三位皇儲身分。
走出乾清宮後,到坤寧宮前,和外廷一樣中間也有個小宮殿叫交泰殿。
交泰殿取《易.泰卦》卦象上乾下坤之意。泰卦象徵天地相交,《易.泰.彖傳》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命名「交泰」兼有吉祥之義。
清朝,交泰殿是皇后千秋節(皇后生日)受慶賀禮之所。在千秋節當天,慶典活動會在交泰殿舉行,皇貴妃、貴妃、妃、嬪、公主、福晉、命婦等都要前來交泰殿祝賀,向皇后行六肅三跪三叩禮,然後皇子再向皇后行禮。
下圖就是交泰殿前。
寶座後有板屏一面,其上有乾隆帝御製《交泰殿銘》:
交泰殿銘
乾清宮後、坤寧宮前,殿名「交泰」,象取也。
天丕顯祖宗,奉茲宮殿居正,臨民曰明、曰旦,始惟宮壼,逮德為鄰以御家邦,必本修身用祗循,亦欽責實健,顯卓中所其無逸,財成輔相,小往大來,無為以治,殿楹「無為」一匾為皇祖御書,聖訓昭垂,小人道消,君子道長,以左右民,尚慎充盛,持盈保泰,勿恤其孚,億萬斯年,凜懷永圖。
乾隆壬辰孟春之吉,御製並書。
交泰殿上方懸掛乾隆帝恭摹康熙帝御題「無為」匾額。之前還有導遊說是康熙御筆..
兩側柱子上掛有乾隆帝御題對聯:「恆久咸和,迓天休而滋至;關雎麟趾,立王化之始基。」
交泰殿也是存放清朝皇帝行使權力的各種印璽的地方,這樣的印璽有25顆,統稱「二十五寶」璽,每年正月,欽天監選擇吉日吉時,設案開封陳寶,皇帝來交泰殿拈香行禮。
據說清世祖所立的「內宮不許干預政事」鐵牌曾立在交泰殿。
坤寧宮明朝是皇后的寢宮,西元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進北京時,明朝崇禎帝的皇后(周皇后)便在坤寧宮自殺。
清朝順治十二年(西元1655年)仿照清寧宮改建以後,即變成清朝宮廷薩滿祭祀的主要場所,但是其「中宮」的地位未改變。
清朝康熙帝大婚時,太皇太后指定大婚在坤寧宮行合卺禮。之後的同治帝、光緒帝大婚,溥儀結婚,也均在坤寧宮舉行。這四位皇帝大婚時,均先和皇后在坤寧宮居住二日,再遷居乾清宮或養心殿。
雍正以後,皇帝移住養心殿,皇后也不再居住在坤寧宮,而是擇東六宮、西六宮之一居住,坤寧宮實際已成為專供薩滿祭祀的場所。
除舉行皇帝大婚之外,清朝歷朝皇后在元旦、冬至、皇后的生日(稱爲「千秋」),率貴妃等朝見太后及皇帝禮畢,在坤寧宮休息,再至交泰殿升座,受妃嬪們朝賀。
坤寧宮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座小殿,分別為東暖殿、西暖殿。
東暖閣在清朝的主要用途是帝後合卺。
房間裡面有龍鳳喜床,掛著紅雙喜字宮燈等裝飾品。這裡和坤寧宮的東暖殿,只在皇帝大婚時使用兩天,之後就封閉直至下一個皇帝大婚使用。
坤寧宮旁的右側的建築,靠近東六宮。
由於時間關係,先帶同學去養心殿參觀,從月華門離開內庭。
進入遵義門離養心殿就不遠了。
由於時間已下午一點多,簡單在養心門附近的餐廳買速食飯解決午餐,速食飯是冷的,透過水加到石灰產生熱來蒸熱白飯和菜,當然是隔水加熱,不過受熱不是很均勻,下次還是別試這個。
吃完午餐,我們來到養心門,進入養心門才是養心殿。
養心門門口的牆上居然是琉璃璧。
養心門為養心殿前的正門,坐北朝南,廡殿式琉璃門樓。始建於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年,陡匾懸掛在養心門前檐下,門前還有一對鎏金銅獅子。
養心殿為「工」字形殿,即前殿、後殿之間用穿堂相連接。
在康熙年間,養心殿曾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製作宮廷御用物品。
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之後,造辦處各作坊乃逐漸遷出內廷,養心殿便一直作為清朝皇帝冬天的寢宮,乾隆年間又接受改造、添建,形成一組供皇帝召見群臣、理政、讀書、居住的多功能建築群。
直到遜帝溥儀出宮,清朝共有八位皇帝(世宗、高宗、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遜帝溥儀)先後在養心殿居住。順治、乾隆、同治三位皇帝曾於養心殿內駕崩。
皇帝寶座設在明間正中,上方懸掛「中正仁和」匾(雍正帝題)。寶座後屏正面兩側有對聯「保泰常欽若,調元益懋哉」(乾隆帝題),
執徐奉執規,持躬凜持盈。
三白乵宿歲,萬機簡新正。
閒中足養心,而予有所怦。
懷安豈良圖,無逸斯元亨。
自強勵不息,善長時偕行。
— 庚辰新正御題
西暖閣在前殿明間的西側,分隔為數室,其中之一為三希堂。其原名為「溫室」,乾隆十一年更名「三希堂」,是乾隆帝的讀書處,其名取「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之意。
— 庚辰新正御題
寶座西側北面的小門上方懸掛「安敦」匾(咸豐帝題,上鈐「咸豐宸翰」印)。
養心殿內皇帝寶座上方有一條金龍啣一寶珠。
有傳說若非真龍天子坐在寶座上,則會龍珠會自然落下,據說袁世凱稱帝入住後,自知不是真龍天子,請人將寶座往後移了幾步。
寶座東側北面的小門上方懸掛「恬澈」匾(咸豐帝題,上鈐「咸豐宸翰」印)。
西暖閣在前殿明間的西側,分隔為數室,其中之一為三希堂。其原名為「溫室」,乾隆十一年更名「三希堂」,是乾隆帝的讀書處,其名取「士希賢,賢希聖,聖希天」之意。
三希堂內原來存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又傳為米芾臨摹)、王珣《伯遠帖》三件珍貴書法,故乾隆稱為三希堂。
三希堂分為南側的前室、北側的後室,二者中間有木隔扇。前室設有高低地炕,高炕東側的墻上掛「三希堂」匾(乾隆帝題,上鈐「乾隆御筆」印),兩側對聯為「懷抱觀古今,深心託豪素」(乾隆帝題)。
「勤政親賢」匾(雍正帝題),其左右兩側對聯為「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據傳出自張廷玉奏章,雍正帝親題,仿張蘊古《大寶箴》作,《大寶箴》亦出現於康熙朝御製櫃門上。
前室西墻上掛有通景畫一幅。
勤政親賢:南半部中間是皇帝閱看奏摺、和大臣秘談的小室。
「勤政親賢」匾(雍正帝題),其左右兩側對聯為「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據傳出自張廷玉奏章,雍正帝親題,仿張蘊古《大寶箴》作,《大寶箴》亦出現於康熙朝御製櫃門上。
出了養心殿,可以往御花園前進。
我覺得這樹很像龍在天空飛舞。
下圖是御景亭,是皇帝皇后在重陽節登高望遠的地方。
御景亭底部的石頭是有名的湖中石。
出了御景亭就結束了故宮中軸線的行程,最後會從神武門出。
從神武門出,就是故宮博物館的招牌處。
回到民宿領回行李後,我們就坐計程車前往機場。
到機場還算順利,沒有塞車。
北京機場二航站出境大廳。
大家最後拍照留念
2010那時還沒自拍棒,只好分開拍照了.
看到這人形立牌就知道來到華航櫃檯了,完成報到,總算結束了這次豐富的旅程。
最後我們放在手提行李上再拍一張三人合照。
北京來每次感覺都不一樣,這次來故宮因為時間關係沒看到東西六宮,乾隆花園,九龍璧,鐘錶館及珍寶館(要另外買二段門票,各十元而已,很值得一看),在2009年我帶我爸來紫禁城時有看到,希望有機會下次再分享這個部分。